校园文化SCHOOL NEWS

首页 >校园文化>青春艺苑

青春艺苑

实现票选理性
时间:2022-07-07 20:35    发布者:团委    浏览量:9765


老文想,在所谓民主国家,选举时为何大资本不怕一人一票?不怕一个又一个群体聚会?除了用资本暗中摆平候选人外,还因为他们对民众心理很了解——在他们眼里,大众是乌合之众, 聚会的结果是“众智成愚”,多党制加剧了这一点,使选民形成不同的群体,每个群体观念分散,互相争执,不再涉及真正的问题。

 

法国大革命后,资产阶级学者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看作是理性的胜利,但是为什么还出现了雅各宾专政的恐怖?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的学者中,勒庞开拓了研究大众的心理学视角。勒庞说:“理性已尽其所能,别再做更多的指望了,对于那些仍旧没有解决的问题,我们必须另寻他法。”为了寻找“他法”,勒庞自称二十年如一日思考写作,先后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成果。《乌合之众》是其中之一。

 

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,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,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,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,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,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。勒庞说:“人一到群体中,智商就严重降低,为了获得认同,个体愿意抛弃是非,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。” “自觉地个性的消失,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,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。”

 

俗话说“三个臭皮匠,顶一个诸葛亮”,然而在现实中,当人们聚合为群体的时候,群体的智力不会高于每一个个体,也不是他们智力的一个平均值,只会更低,甚至低到群体中智力最低的那个人。谣言就是典型。

 

群体讨论事情时,一是无法接受理性逻辑推演,只有形象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,“擅长”接收拼凑而成的简单观点。群体思维层次低得只能用“类似推理”来形容。冰是透明的,放在嘴里会融化,他们便因此推断,既然玻璃也是透明的,放在嘴里也能融化。二是绝不容忍矛盾和争论。在公共集会上,某人对演说家稍有反驳,立即就会引起听众的愤怒而粗暴的辱骂和怒吼;如果某人还不禁声,等待他的很快就是暴力和驱逐,与群体意见相左的人甚至会遭到杀害。

 

群体擅长行动。在群体中,人性恶的一面,在群体行动中充分展现出来。打砸烧抢的行为,个人平时是无论如何也不敢的,但在群体行动中,打砸烧抢会被赋予“正义”内容,于是这些人就处于狂热状态,又因为他们认为法不责众,更加肆无忌惮地打砸烧抢。勒庞认为:“群体只擅长把感情提升到极高或相反——极低的境界。不幸的是,群体感情的夸张倾向,通常把人类的恶劣表现到极致。”

 

群体领袖相当于羊群中的头羊,群体行为的力量很大程度上被领袖所支配。一个候选人,其实就是成为群体中的头羊。勒庞说:“群体喜欢的英雄,永远像个恺撒。”现在已变异为能言善辩者。

 

群体的性质:勒庞认为:“‘群体’一词是指聚集在一起的个人,无论他们属于什么民族、职业或性别,也不管是什么事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。” 从心理学角度看,群体是指短暂易变且具有鲜明特征的集体心理的群体。心理学上的群体,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,群体的首要特征是个体意识消失,思想和情感被引向某一确定的方向。例如,某广场上有成千上万人,由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没有指向同一方向,则他们不能成为一个群体,这时如果他们听取某一人的宣传并赞同,则成为一个群体。

 

群体的分类:群体分为异质性群体和同质性群体。异质性群体包括无名称的群体(如街头群众)、有名称的群体(如陪审团、议会等)。同质性群体包括派别(政治派别、宗教派别等)、身份团体(军人、僧侣、劳工等)、阶级(中级阶级、农民阶级等)。作者对重点对犯罪群体、陪审团、选民群体、议会几类作了一些介绍,强调了群体犯罪的无意识性。

 

群体的基本特征:两个方面,一是个性的消失,二是情绪的强化。再者便是“无意识品质占上风”,群体聚集时,往往都会使某种情绪高涨,使个人的感情不分青红皂白的归顺群体情绪,从而不自觉地进入到集体意识中去,群体的无意识行为代替了个人的有意识行为。 

 

群体行为的心理特点:

 

第一,冲动与多变。当面临问题和危机时,群体往往被别有用心者误导,出现情绪压倒理性、盲目冲动代替思考,容易走向极端和肆意妄为。还因为在群体中的个人会感觉到力量,这种力量体现在人多力量大,也体现在法不责众的态度上。

 

第二,易受暗示和轻信。勒庞指出,群体成员彼此间通过暗示、情感传染等加快了无意识个性的显现,人们立即将接受暗示的思想外化为成自身行为趋向。暗示的起点往往受到歪曲的事实,至少是片面的事实,大多数人所认为的“事实”只是离事实的真相很远。现在新闻经常翻转类似。

 

第三,情绪的夸张与单纯。勒庞认为,虽然群体中的个体表达出来的感情各有不同,但普遍极为简单而妄诞。例如每次恐怖袭击之后,民众普遍将整个穆斯林群体置于口诛笔伐的境地,而忽视了大部分穆斯林都是善良的。

 

第四,偏执与专横。个体借助“数量即正义”之名行不负责任之事,勒庞称之为“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定律”,最易滋生出如教条主义、摒弃责任、顽固偏执的心理。如网络暴力,逼得一些无辜者跳楼自杀,但施暴者并不因此自责,以后还会在网上施暴。

 

第五,容易受名人的影响。成功使一个人有名望,一个人越有名望,则使其成功的观念越能在群体中主导思想的方向。个人一旦不是孤立的状态,则会处于某个领袖的领导之下。

 

如何影响群体:三种最基本的手段:断言、重复、传染。

 

断言,做出纯粹而简单的断言,不加任何推理和证明,这是让观念进入群体头脑的最可靠方式之一。断言越是简洁明了,越显得缺乏证据和推论,它就越具有权威。

 

重复,不停地重复断言,在人脑中生根,最终被人们当做真理接受下来。“谎言重复一千篇就是真理。”

 

传染,大胆的断言,反复的重复,群体的观点和信仰像瘟疫一样传染开来,弥漫到整体群体,最终生成一个共同的情绪。现在一些媒体、大V、所谓专家在制造热点新闻时常常会使用这种方法,而且屡试不爽。让某些群体去理性思考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
 

勒庞认为,“只有简单而明了的观念,才能被群体接受,然而并不是所有观念都简单明了,因此必须经过一番彻底的改造,使之变得通俗易懂,才能被平庸的大众接受。”由此造成的后果是:“不管观念刚出现时多么伟大或正确,一旦进入群体的智力所能理解范围内,那些高深或伟大的成分便被剥削殆尽。” 人们在阅读演讲稿的时候,有时会惊讶地发现,某些演讲稿的质量很差,却对广大听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长篇巨著往往都是潜心研究的结果,但比不上几句能让人听进去的话。这也是善于演讲的政治素人当选现象出现的原因。

 

群体的领袖:群体需要领袖,这是人类的元意识。领袖有短期和长期之分,短期领袖如遇见危险事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。长期领袖是稀有的,勒庞简要描绘特征:信念坚定(无论观念或追求的目标如何,必须具有坚定不移的品质)、情感笃定(对别人的轻蔑无动于衷)、勇于牺牲(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、以身殉职);领袖首先要笃定一个信条,然后以此感染说服群体,唤起群体灵魂中坚不可催的力量,这就是信仰。

 

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形成过程:

 

1.  间接因素。勒庞列举了种族、传统、时间、政治和社会制度、教育5个方面。

种族:被摆在首位,勒庞认为正是种族决定和影响了群体的气质,种族的绵延发展中有时间积淀、有传统传承、有社会制度的衍变、有教育方式的选择,它是群体意见和信念形成的决定性因素,种族就是群体的禀性。

 

传统:是一股根深蒂固的力量,它在被反复打破与始终延续中不断作用于群体,每一个群体都无法割裂与历史的关系。“支配我们内心最深处的自我的,是那些看不见的主人,它可以安全地避开一切反叛,只能在数百年的时间里被慢慢地磨损。”

 

时间:时间如同土壤,在时间这片肥沃的土壤上,群体的意见和信念慢慢生长,时间创造了这一切,也可以毁灭这一切。

 

制度:勒庞认为它仅仅是一种表象,它是观念、感情和习俗的产物和表现形式,制度可以无限的升级,但思想观念不变的话,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。就是说,把当前最先进的制度加之于原始人或奴隶社会,是没有用的。

 

教育:勒庞痛心疾首斥责那个时代的教育体制,认为书本教育一无是处,更严重的后果是培养了一批“造反”的人群,偏激地认为“掌握一些派不上用场的知识,是让人造反的不二法门”。他鲜明主张经验、实践教育,鼓励简单学习后即进入田间、矿山、工厂进行实践教育,在实践中获取有用知识。

 

2.  直接因素。一是形象、词语和套话。群体的想象力要靠一些词语和口号。最不明确的词语,反而影响最大,例如民主、社会主义、平等、自由等等。几本专著不足以解释说明它们,但只要一听到它们,人人都会肃然起敬,俯首而立。中国古代的“忠、孝、仁、义”等也具有同样的强大威力。驾驭了这些词语,就足可以主导群体。二是幻觉。自从出现文明,群体便一直处在幻觉的影响下,神庙、教堂、雕像、祭坛等等,都是用来引导群体想象力的工具。三是经验。“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、让过于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”。经验是经常一再出现的,它出现时会给人类带来伤痛的记忆,群体容易受经验的影响。四是理性。勒庞认为,群体就被排除在理性地思考之外。“一切文明的主要动力并不是理性,倒不如说,尽管存在着理性,文明的动力仍然是各种感情——譬如尊严、自我牺牲、宗教信仰、爱国主义以及对荣誉的爱。”

群体信念和意见的变化范围:两种情况:一种是长久而牢固的信念,一种是短暂而易变的意见。持久的信念带来持久的统治,短暂的意见带来短暂的操控。这里勒庞谈到一个思想:谁制造了“我”的信念,谁就能够主宰着“我”。“成吉思汗和拿破仑都是可怕的暴君,但是躺在坟墓深处的摩西、佛祖、耶稣和穆罕默德,对人类实行着更深刻的专制统治。”

 

勒庞的偏见:勒庞说:“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的,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,而是当奴才的欲望。他们是如此倾向于服从,因此不管谁自称是他们的主子,他们都会本能地表示臣服”。“群体的某些特点,比如冲动、急躁、不理性、缺乏判断力和批判精神、情感夸张等等,我们也可以在其他一些属于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体中看到,比如女人和儿童。”“当一个民族经过一代代的传承,已经让自己的习俗固定得过于牢固,它就很难再进行改变,就像中国那样,没有改进的能力。”不过,《乌合之众》撰写于19世纪,那时的中国确实是积重难返。

 

勒庞对群体心理的许多分析,放到现在还是非常正确的。现在群体心理学研究的著作众多,但《乌合之众》仍然是其中的经典之作。

 

现在西方国家在拼命鼓吹的“政治正确”,这已经成为西方的一种群体心理。疫情在前,西方国家不是动用先进的医疗技术治病救人,而是在政治正确的旗子下,用群体情绪代替科学理性,大讲人的自由不可侵犯,以此来掩盖其在防疫上的无能为力,可悲的是,其国内民众相信者众多,采用许多方法对抗政府防疫行为,从游行示威发展到打砸抢烧,那怕政府只是提倡在必在的地方戴口罩也不行。

 

西式选举让人想起当年的一个说法,群众运动变成运动群众。今天的西式民主选举,可以说每到选举时,就是运动群体时。竞选者都熟悉群体的心理并成功运用。

 

一旦群体聚会结果是痛击大资本,那么大资本就会动用国家机器强行压制,如金融危机之后针对华尔街的抗议。

 

西方国家把自己运动群体的经验运用于在他国搞“颜色革命”,多次得手,但近年来,有反噬西方的趋势,如美国产生了冲击国会的群体行动。

 

前些年,有的地方发生了群体性打砸烧抢事件,一开始定义为反社会性质的事件,结果无助于处理问题,反而掩盖了地方的失责,使地方借“维稳”继续妄为。后来是什么问题引发的事件是就定义为什么性质的事情,杜绝将其定义极为抽象的“反社会”“爱国行为”之类,查清原因进行处理,使问题的解决合规化。我们必须强化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。

 

《雾月十八》论证了代表性危机使选举异化,真正主导选举结果的是大资本。“阿罗不可能”表明了不存在最优选举制度,《乌合之众》说明了选民是情绪化参与选举。

 

改革开放前,我们常搞运动,每次运动都带来灾难。改革开放后,我们就不搞运动了,这是我们对运动群体的教训总结。

 

老思满口西式民主选举,谈起来口若悬河,不容讨论,其实是停留在情绪中,是既不了解其选举本质,又不关注票投的是不是理性。

 

中国史前的历史经验是,选举是选贤、能人士。选贤能,就这要求避免情绪化投票,实现票选理性。有机会和老思言谈时,问问如何理性投票.


上一篇:关于世界上的另一个我

下一篇:蛹中态

Baidu
sogou